《理论与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其实践的目标是构筑共同富裕的社会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两个特有的理论张力:其一,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逻辑得以生长的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张力;其二,共同富裕的目标与由资本逻辑所内含的增值强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之间的张力。两种张力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作为文化张力与经济张力而互不相关。相反,它们在“现代化”的语境之下,总是成为同一发展历程的两个面向,需要带有哲学原则高度的理论智慧对其加以调和。这一理论智慧不仅需要中国既有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架构的基底,同时更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实践方案提供经济架构层面上的理论支撑。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成果之一。因此马克思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作为一种以批判为建构的政治经济学,它以资本逻辑为研究对象,而资本逻辑正是推进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在这一理论研究的基础框架当中,“资本”作为一种对增值的不懈追求,一方面被马克思视为一种社会权力,从而隐含着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峙;另一方面却也是马克思用以描述近代以来社会经济架构的基础性概念。对资本逻辑的分析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中兼具了“呈现”与“批判”的双重功能,并构筑了一条在资本逻辑的内在演进中扬弃资本的现实道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升高,资本的利润率呈下降趋势。换言之,随着对技术资本(即固定资本)投注的不断加大,可变资本,即活劳动的价值在资本价值构成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由此带来剩余价值量的减少。对资本的批判同时隐含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马克思由此与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根本的不同:不同于后者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架构视为人类社会的普适性规律,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仅仅视为人类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史前史。
由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它关于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基石仍然是劳动价值论。随着其后西方经济学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甚至对于价值理论的彻底否弃,对资本的分析失去了其原有的批判性维度,再度仅仅成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描述与呈现。尽管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已获得更为完备的理论形态,但仅就其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方式而言,却是退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之上:仅局限于一种无批判的呈现与描述资本的演进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却仍需要以呈现和批判的双重视角来面对资本问题,因此也只有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获得思想拱顶石。这表现在:其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以扬弃资本为其理论旨归的研究当中凸显了资本逻辑的历史性维度,为构筑一种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提供了合法性依据。换言之,只有资本运行逻辑不再是一个如铁的自然规律一般的经济规律,那么驾驭资本甚至最终扬弃资本逻辑才是可能的。其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富有立场的价值分析模式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关切以及对共同富裕的实践诉求。为了深入对价值问题的讨论,马克思试图以一种二重化的理论视角展开对诸如商品、劳动和价值的分析,从而提出了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学说,即并不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发现了商品自身所固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并与之对应,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即有用劳动与抽象劳动。在这种二重化的分析模式中,如果说价值与抽象劳动所诠释的是资本的增值逻辑,那么使用价值与有用劳动所凸显的却是马克思为逃离资本的增值逻辑所提供的一种可能性。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人并非仅仅被假定为一种抽象的理性人、经济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劳动者,在有用劳动中具体地生产着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使用价值尽管可以在交换当中被抽象为一种可交换的价值形式,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否认使用价值在商品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不可替代性。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这种独特的价值分析模式凸显了资本与劳动之间无法调和的对立,从而构筑了一种富有立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上一篇:两岸专家学者探路“社会治理现代化”
下一篇:运用辩证思维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