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代化》

海淀区委书记于军:未来五年,要打造现代化强
1月8日,正在参加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委书记于军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于军谈到了海淀区将以哪些发展举措来保持经济发展在全市前列,还谈到了海淀区科学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

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委书记于军。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于军介绍,海淀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深耕试验田,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着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于军表示,挖掘海淀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必须着眼于“高质量发展”。
谈海淀经济发展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9500亿元,增速在10%以上
新京报:海淀经济数据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如何保持这种增长势头?
于军:去年以来,海淀区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速度”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加速恢复态势。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6.8亿元,同比增长12.9%,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9500亿元,占全市24%,增速在10%以上,向“万亿俱乐部”挺进步伐坚定有力,支撑首都发展的作用更加彰显。
在海淀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深耕试验田,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着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这其中就包含了我们对如何保持海淀经济增长势头的解读——挖掘海淀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必须着眼于“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挖掘海淀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海淀在这方面主要做哪些工作?
于军: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二是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三是要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速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新京报:能具体谈谈如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吗?
于军:近年来,我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坚持世界一流目标,制定实施了“创新发展16条”等系列支持政策,构建了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区域“创新雨林”生态体系,建成了智源、微芯、量子研究院和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新型研发机构,发布了长安链、“悟”、96核区块链专用芯片等重大成果,一批前沿领域从“并跑”走向“领跑”,这些都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未来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海淀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优化创新生态为主线,搭建高能级创新载体、培育高效能创新生态、汇聚高精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夯实海淀高质量发展基础,提升海淀经济发展成色。
新京报:高素质产业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海淀将如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于军:近年来,我们强化项目带动聚集发展“硬核力量”,狠抓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推动字节跳动、小米等近100个重点项目落地投产。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保持全国领先,新材料、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领域占据高价值环节。发挥内需支撑作用,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布局,调整消费结构、提升消费能级,市场总消费稳居全市第一。
从具体指标看,海淀区投资、消费、外资外贸、财政收入等均居全市前列,信息、科研、金融、教育、制造等支柱产业均在全市占据举足轻重地位。
高素质的产业结构保障了海淀经济运行的弹性、韧性和稳定性,彰显了海淀经济在大变局中搏击风浪的强大潜力和定力,也为海淀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海淀将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以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大信息为支柱、大健康为突破、先进智造业为支撑、面向未来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大产业集群、大企业集聚、大项目集成”的发展格局,构建“链主”企业带动、单项冠军跟进、专精特新“小巨人”梯次有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谈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聚焦通信、导航、遥感、测控及相关应用,持续打造“星谷”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新京报:刚才提到加速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是海淀挖掘未来潜力的重要工作,请你介绍一下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情况。
上一篇:陈望道: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躯
下一篇:王立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论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