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代化

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17日 02:23: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黄庆林系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所所长)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而展开,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持续、真实、全过程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公共事务中;在经济上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秉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强调保障全体人民发展和共享权利;在文化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社会上体现为坚持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化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为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旨在推动自身更好发展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之志,既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东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和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又心忧天下,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公有化的实现,开启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来源:广州日报】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描绘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实际和人民意愿,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坚持独立自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战略路径日益明确、战略规划日趋完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全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展现出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是在继承已有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文明形态,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伴有对外侵略与殖民扩张,流淌着落后国家人民的血与泪,其内部也因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伴有生产无序、市场失灵、贫富分化和社会分裂等现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反对走“国强必霸”、战争掠夺和对外转嫁污染的西式现代化老路,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走“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的现代化之路。

在此过程中,人类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的第二次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极大提高,人类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显然,现代化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保障,与之相应,实现现代化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上一篇:福州市发改委与福建海峡银行理论学习中心组联
下一篇:全媒丨《青年理论家》首个实践创新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