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代化》

推进高质量国家公路网建设
路网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6.9万公里,农村公路达到446.6万公里,分别较2012年增长24.6%、76%和21.4%,全国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分别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
同时也应看到,公路网规划布局和公路工程选线与各类生态保护红线之间仍存在空间冲突,与土地利用政策之间尚存供需矛盾;公路运输能源消耗和污染影响不容忽视,减污降碳任重道远;公路建设和运输动态数据采集力度和精度均显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网、信息网和物流网协同程度有待提高,“一张网”运管服体系还不够健全。未来,推动公路网更高水平绿色智慧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
徐洪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公路网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科技创新赋能,切实推动公路绿色智能化发展。
今年1月份,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作了部署安排。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主持人:我国公路在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方面成效怎样?进行了哪些探索?
主持人:目前我国公路建设总体状况如何?《国家公路网规划》对未来公路网发展作了怎样的擘画?
公路网的快速发展,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作了部署安排。
宿凤鸣(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公路网规划》充分发挥公路交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强化国家公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也要看到,公路自身在体系、结构、能力、质量、效率、创新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公路与铁路、水路、航空、管道、邮政在网络、运营、服务、能力、技术、信息、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市场、价格、应急等方面综合统筹上仍有较大提升优化空间。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公路进一步发挥基础性衔接作用,在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提供令人民满意的交通运输服务方面开创新局面。
未来,推动公路与新型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需进一步构建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探索路网管理新模式,推动公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积极发展“公路+产业+新基建”等组合模式。将公路作为产业经济载体和资源整合平台,发挥数字技术在公路相关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和生产需求,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形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培育产业经济带、打造新型城镇集群。
周小棋(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副司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网按照“保持总体稳定、实现有效连接、强化通道能力、提升路网效率”的思路,进行补充完善。规划总里程约16.2万公里(含远景展望线约0.8万公里,主要位于西部地广人稀的地区),未来建设改造需求约5.8万公里(含扩容改造约3万公里)。与2013版规划相比,《规划》净增里程约2.6万公里,保持了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和框架总体稳定,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的主骨架没有变,调整了6条既有规划路线控制点,增设了12条都市圈环线、11条并行线和58条联络线。调整重点是避让生态保护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补充连接城区人口10万以上市县、重要陆路边境口岸;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为重点,强化城市群及重点城市间的通道能力;补强城市群内部城际通道、临边快速通道,增设都市圈环线,增加提高路网效率和韧性的部分路线。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
下一篇: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